应急救援
《防护与救援》2024年第5期(总第226期) ( 2024年11月15日 )
9至10月警情通报
2024年9至10月市、区两级人防救援队伍共处置灾情事故32起(去年同期40起,同比减少20%),均为化学事故。出动救灾人员118人次(去年同期160人次,同比减少26.3%),出动救灾车辆33车次(去年同期42车次,同比减少21.4%)。警情来源为:应急联动中心11起,燃气公司6起,社区居民14起,其他1起,分别占总受理情况的34.4%、18.8%、43.8%、3.1%。以上事故共涉及12个区,其中区人防救援队伍共参与处置10起:黄浦区1起,静安区1起,长宁区3起,杨浦区1起,闵行区3起,奉贤区1起。
试鸣进行时
——上海市各区国动办开展防空警报试鸣宣传活动
为做好警报试鸣“广而告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工作,上海市、区国动办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筹划、有序推进全市防空警报试鸣准备工作。
各区国动办紧前部署、广泛动员、迅速行动,持续多维度、多层次的开展警报试鸣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海报、口头宣传、播放国防动员宣传主题片提升国防动员宣传覆盖面和知晓度。通过与多家单位部门的沟通协调,在人流量较大的商场、客运中心、社区街道等场所张贴警报试鸣通告、宣传海报,充分利用楼宇、商场、户外电子屏等进行滚动宣传播放年度宣传片,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静安区
9月9日至14日,静安区在14个街镇268个居(村)委会全覆盖的基础上,动员静安区委宣传部、区人武部等十余个部门和有关区属企业,积极发挥各自行业系统主管部门优势,呈现“进机关、进社区、进楼宇、进交通、进学校、进医院、进景点、进酒店、进网点、进工地”的“各行各业、十全十进”的蓬勃之势,为即将到来的全民国防教育日营造浓厚的宣传气氛。
黄浦区
黄浦区按照“一张通告配一张海报”的要求,在学校、居民区、商务楼宇等户外公共场所和各大型公共区域,张贴警报试鸣通告和主题海报,并利用“上海黄浦”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立体式、多维度宣传防空警报知识,通过线上和线下多元化宣传,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师生、群众等对警报试鸣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崇明区
崇明区国动办精心组织“规定动作”,在人流量密集、受众广泛的显著区域张贴通告和海报,同时结合崇明海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崇明地方语言详细介绍警报试鸣工作,让民众清楚知晓警报试鸣要求,力求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确保宣传和演练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来源:上海国防动员公众号)
聚焦能力建设 讲好国动故事
——上海市国动办举办第二期“国动小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
9月4日,上海市国动办举办第二期“国动小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来自市、区国动系统一线岗位的六位同志围绕近年来本市国动系统重大改革、重要事件、重点工作,分享“强能精技·忠诚履职”的典型案例,说国动故事,诉国动情怀,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小岗位彰显大作为。
构筑“地下长城”,守好“生命之门”
市民防监管中心陆振涛从组织者的角度讲述本市人防工程设备设施专项治理工作的背景原因、经验做法和取得成效,展现了国动干部以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担当,构筑好人民防空的“地下长城”,守好人防“生命之门”。
战不可一日不备,兵不可一日不练
市民防科研所胡长亮从参与者的角度回顾了2019年上海市人民防空行动演练,以多级人防训练演练为牵引,运用新装备、新手段、新战法,全面展示新时代上海人防战备建设成果。
构建融媒矩阵,放大宣传效能
市民防宣教中心蒲玮用真挚的情感讲述市国动办融媒体团队用四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用文字书写国动故事,用镜头传递国动声音的砥砺前行之路。
两网融合增效,数字赋能减负
虹口区国动办叶程恺分享了虹口区国动办开发“随身查”小程序,以数字赋能地下空间治理,用换道超车的思维、勇气、方法,在数字化转型中跑出了国动“加速度”。
平凡岗位,不凡担当
松江区国动办吴瑕讲述自己从一名人民教师到国动讲解员的身份转变,用真情投入收获价值,用克难奋进不断成长,用执着敬业创造一流,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不平凡的担当。
汇聚区域力量,聚力融合人防
青浦区国动办余海涛介绍青浦区国动办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坚持长三角“大国动”概念和“共同体意识”,组织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示范区人民防空行动演练,着力推进长三角人防一体化发展。
“国动小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一经开讲,就在系统内产生强烈反响。参加活动的干部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积极参加“投身改革强能力 自我革命促提升”实践活动,锐意改革创新,增强能力才干,以“施工队长”的行为担当,不断书写上海国动新篇章。
市国动办党组书记、主任钟杰,党组成员、副主任汪耀明、吴斌出席活动。
(来源:上海国防动员公众号)
防抗台风“贝碧嘉”宝山国动在行动
为贯彻落实市、区防御第13号台风“贝碧嘉”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在防抗台风过程中万无一失、安全顺利地度过中秋佳节,上海市宝山区国动办全面动员、认真抓实防御台风“贝碧嘉”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提认识。我办在接到防抗第13号台风“贝碧嘉”的指令后,第一时间将防台防汛的精神和要求传达到人防工程的使用和管理单位,要求全体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服麻痹思维,以万无一失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周密部署抓准备。抓方案预案落实,组织人员熟悉防台防汛预案,开展演练工作。抓人员队伍准备,明确值班值守要求,强化领导带班制度、部署应急抢险队伍。抓物资器材准备,认真检查应急救援物资,补充防汛沙袋。
三是认真细致排隐患。根据“领导带队、突出重点”的原则,全办管理人员和各使用管理单位对全区人防工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将三类业态场所人防工程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围绕消防隐患、防汛防台隐患等重点内容进行实地查看,根据检查组的要求及时整改。同时,要求各单位担好主体责任,树牢“底线意识”,对安全隐患采取“零容忍”态度,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和风雨变化,根据气象预警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于已整改的隐患,必须确保问题不复发、不重复,确保人防工程的安全管理无遗漏、不失控。
(来源:宝山国防动员公众号)
播种“国防梦”!山阳镇国防教育活动精彩纷呈......
为提升社区民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增强爱国情怀,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国防动员工作组联合香颂湾居委会,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以“强我中华,共筑国防”为主题的国防教育“五个一”系列活动,让全民国防教育氛围更“浓”、形式更“活”、成效更“实”。
国防观影活动
红色电影《出发》带领大家回顾了毛主席在第一师范游学调研的峥嵘历程,宛如与伟人进行了一场跨时空对话。观影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观影活动为契机,追寻伟人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防知识竞赛
在社区青少年国防知识竞赛中,三组参赛队伍展开了一场智慧与速度的较量。比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个环节,题库涵盖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兵役征集等方面内容。在个人必答题环节,每位参赛者均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国防知识储备,答题流畅且正确率高,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本活动激发了社区青少年关心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热情,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国防体验活动
随后大家参观了山阳女子民兵哨所。通过参观活动,大家对民兵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了边防官兵的艰辛与付出,感受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本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党、爱国、爱军的种子,也让社区居民更加坚定了支持国防建设、参与国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国防手绘征集评比活动
国防手绘征集评比活动以“爱我国防”为主题,设置了成年组和青少年组,共收集到作品将近60余幅,每一幅作品都充分展示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于参与祖国建设的憧憬和期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给大家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山阳镇国防动员工作组通过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让居民深入了解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切实提升社区的动员能力。
(来源:金山国防动员公众号)
上海市国防动员“防护救援岗位标兵”比武竞赛纪实
为落实“能力建设年”要求,上海市民防防护救援中心(以下简称“防救中心”)在市国动办机关处室指导下,聚焦超大型城市战时核化袭击应对和空袭后果消除的实际需求,立足“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使命任务,组织开展全市国动办系统2024年度“防护救援岗位之星”培树暨岗位标兵比武竞赛活动。
春日铸剑,筹谋方案计划
围绕防护救援岗位特点,制定了“防护救援岗位之星”培树活动工作方案及比武竞赛实施细则,旨在通过岗位练兵,培树一批思想品德好、业务技能强、工作质量高的先进典型、行业标兵。
夏日砺剑,提升技能水平
陆续下发了《人防核化侦察训练教程》和理论知识题库,并于7月组织开展了“防护救援岗位之星”业务技能集训。各参训人员积极准备,严格遵守训练纪律和要求,克服高温酷暑,认真全面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比”中增动力、在“学”中强本领、在“赶”中争一流、在“超”中创优势。
针对集中培训发现部分区的装备器材不符合比武竞赛要求等问题,防救中心第一时间统筹装备物资,最大程度地保证各参赛队员能有效地进行日常训练。此外,部分区的参赛队员还主动邀请防救中心业务骨干帮助进行实操课目的训练。
秋日亮剑,展示训练成效
在青浦某训练基地,市、区两级17支队伍共34名队员参加护救援岗位标兵”比武竞赛。队员们精神抖擞、奋勇拼搏,完成侦毒器操作、个人防护实操和理论知识考核。比武竞赛还成立了由海军某部教员组成的裁判组,以指挥行动处领导为主的仲裁组,有力保证了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
本次比武竞赛探索了国防动员专业队伍建设路径和方法,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锤炼了国动队伍敢担当、善作为的良好作风。
(来源:上海市民防防护救援中心)
人员疏散、文物防护、伪装防护、无人机攻防......这个演练有亮点、针对性强!
——上海市普陀区国动办开展防空警报试鸣演练
9月21日,上海市普陀区国动办组织开展防空警报试鸣及疏散演练活动。普陀区副区长魏子新担任区防空警报试鸣指挥部指挥长。
演练的主会场设在普陀区某重点企业,紧扣重要目标防护主题,以人员疏散、文物防护、伪装防护、无人机攻防、反间反特为重点,开展防护历史保护建筑和重点文物的综合演练。
单位职工、社区居民、驻厂武警及交通治安、消防、防护救援、医疗救护、心理防护、人防通信、疏散引导、无人机等专业队,携带特种救援、消防、救护、警用等装备参加演练活动。
11:35预先警报鸣响,参演人员听从指挥,开展人员疏散和掩蔽、文物转运、伪装防护等综合演练。
人员疏散
采取“地面引导与无人机引导”的方式,引导职工和居民分两路有序疏散至人防工程,并设置生活休息区、物资保障区、心理疏导区、医疗救护区、宣传教育区。
伪装防护
采取架设伪装网、设立假目标及架设角反射器、实施电磁烟雾、电子干扰等方法,对历史保护建筑进行防护。
文物转运
组织驻厂武警、治安保卫力量将博物馆馆藏“样品”,按既定路线及时转移至运输车,转运至指定位置。
11:45空袭警报鸣响,开展无人机攻防、消防搜救与医疗救护等综合演练。
无人机攻防、反间反特
现场发现无人机入侵,组织攻防力量,运用防控技术和设备对入侵无人机实施迫降和打击,对飞手进行反制。
11:55解除警报鸣响,工程防护密闭门重新开启,职工和居民携带好随身物品有序撤离人防工程。
防空警报试鸣期间,10个街道、镇分别开展了演练活动,各演练点组织严密、安全有序,全区生产和生活秩序一切正常。此次防空行动演练充分检验了普陀区国防动员组织指挥和协调保障能力,增强了市民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营造了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国防动员建设的良好氛围。
(来源:上海国防动员公众号)
坚持以实训提升国防动员能力
——上海市虹口区国动办举办国防动员骨干实训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动员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国动队伍遂行任务能力,上海市虹口区国动办组织区国动委成员单位、8个街道武装部长、区国动保障专业队骨干人员共计80余人开展集中实训。
虹口区国动办主要领导聚焦“闯、创、干”,围绕“提升政治站位,增强做好新时期国防动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清国动改革面临的问题”“多方联动推动我区国防动员事业高质量发展”等三个方面作开班动员。
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室内与室外、集中与分散、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带领大家学习国防动员知识,掌握应急应战要领,提升遂行使命任务能力。
首先邀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专家教授作《联合作战心理攻防行动》专题授课,介绍了联合作战心理攻防行动的内涵特征、制胜机理、实战运用,引导参训人员建立稳固的心理防线,发挥牵头职能作用,发掘新质新域潜力,做好支援心战准备。
应急应战训练中,学员们针对不同的应急情况,选择合适地带动手搭建野战帐、佩戴防毒面具和穿脱防化服,并参加了夜间紧急疏散训练,强化了实战意识,提升了应急能力。
随后学员们走进区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学习人民防空发展历史和“新三防”知识,了解现代空袭的特点,熟悉区人防设施的分布情况,提升了应急防范水平。
参训骨干表示,本次实训目标精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将把实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系统应急应战能力。下一步,虹口区国动办将以此次实训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围绕提升国防动员能力,紧贴使命任务要求,进一步强化应急应战训练,推进我区国防动员工作更上新的台阶。
(来源:上海虹口国防动员公众号)
加强能力建设,练就过硬本领
——上海市闵行区国动办、人武部联合开展军事技能训练
2024年是加快释放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效能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及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落实“能力建设年”要求,上海市闵行区国动办与闵行区人武部联合组织开展军事技能训练,通过实战大练兵,加强国动队伍军事素能,练就过硬本领。
训练当天,大家穿上人防作训服来到民兵训练基地,听从指挥员口令进行整队,并开展队列训练。之后,大家有序进入射击靶场,训练基地教员为大家开展军事安全教育,详细讲解军事基本技能、枪械使用规范、射击要领及安全注意事项。随后的实弹打靶训练中,参训人员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名武装部教官。在教官的指导下,大家依次进行实弹射击练习,整个实弹打靶训练紧张有序。
训练期间,参训人员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刻苦训练,坚持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训练,表现出国动干部职工优良的纪律作风,展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树立了良好的国动形象。
通过此次军事技能训练,国防动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纪律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军事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效锤练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强了队伍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的信心和决心,促使他们在奋进国防动员的新征程上更有激情、更有干劲、更有底气,为推动国防动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闵行区国动办将加强与有关部门交流合作,推动闵行国防动员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闵行区人武部政委刘杰峰,闵行区国动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卫平出席活动,国动办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训练。
(来源:上海闵行国防动员公众号)
强能力促提升 练“救”实战本领
——2024年第三期人防防护救援志愿者队伍训练开训
为提升人防防护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实战实训能力,围绕上海市国动办“能力建设年”要求部署,上海市民防防护救援志愿服务总队在青浦某训练基地开展2024年第三期人防防护救援志愿者队伍训练。
本次训练共开设无线电理论知识、绳索救援、水域训练、急救技能、无人机飞行等科目。在无线电理论知识课程中,老师分别从应急通信通联概述、无线电设备知识、通信通联规范、户外中继台搭建等方面为大家普及了无线电基础知识,随后队员们现场模拟了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救援通信通联,老师现场对学员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
在绳索救援科目中,蓝天救援队的老师们现场教授了各种救援绳结的打法,详细讲解了绳索升降的操作要点,队员们模拟在峡谷、悬崖、河岸、深井等复杂地形中对被困人员展开施救,提高了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处置能力。
水域训练科目中,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学习训练服的穿戴、水上设备的使用、冲锋舟的组装、抛绳器的操作等,队员们踊跃登船,在淀山湖水面上乘风破浪,完成了诸如O形救援、S形操舟、翻艇自救、不停舟更换驾驶员等高难度动作,很快熟悉掌握了各种驾驶技巧。
此外,队员们佩戴虚拟眼镜,操控飞行手柄,在白天和夜间两种环境下分别操作了穿越无人机和照明无人机,掌握了无人机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返航、定点定位等知识,强化了团队协作配合能力。
本次训练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强调实操训练,志愿者们热情高涨、积极互动,收获颇丰。今后,总队将继续围绕志愿服务实际,立足实战实训,力求实绩实效,推动国动事业和志愿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人防防护救援社区支队、蓝天救援队、慕百通讯、勇胜汽车等各队伍共40余人参加训练。
(来源:上海市民防防护救援中心)
新兴技术在应急救援领域的综合应用研究
应急救援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传统的救援模式和手段在应对日趋复杂、多发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信息获取和传递存在滞后,难以对灾情做出高效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救援资源的调度和配置往往效率低下,对提高救援整体水平造成了阻碍。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传统救援模式面临的种种挑战带来了新的机遇。新技术在预警监测、灾情评估、搜救、运输保障、指挥协同等救援全过程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因此,本文拟对新兴技术在应急救援全流程的应用现状及主要挑战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国内创新应用范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急技术、法律法规、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新技术与传统模式的融合创新,持续提升我国应急救援的现代化水平。
一、新兴技术在应急救援不同环节的应用现状
1.1 监测预警环节
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可对暴雨、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建模和挖掘,预测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强度,做到提前防范。
1.1.1 监测环节
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的预防及应对中,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该技术能够监测地表的持续变化,对可能的灾害进行预测。例如,通过对水位与降水量变化的监测,发出灾害预警,使政府和公众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地震预警系统中,利用卫星技术监测地壳运动,可提前发现地震征兆,从而为人们提供宝贵的逃生机会;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监测火焰的温度和强度,对火势的扩散范围进行评估。
无人机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展现了其在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增强监测精度及风险评估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森林防火领域,无人机凭借灵活性和高空视野,能够迅速捕捉到火源信息,并将火灾的精确位置及蔓延范围实时传递给地面救援队伍,极大地提升了灭火行动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无人机可持续监控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高危区域,协助相关部门及时预警并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了灾害发生的风险;此外,无人机还具备强大的环境监测能力,能够携带多种环境检测仪器,对水质、大气成分等进行评估,为早期发现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增强了灾害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1.2预警环节
我国在空间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深度融合卫星、光学遥感、机载激光雷达、无人机摄影测量以及地面实地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套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云南省曲靖市自2021年起在众多居民门前安装了搭载北斗高精度监测功能的接收机GR2,这些接收机能够实时采集自动化监测数据,并快速传输至云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进行处理与分析。一旦系统监测到滑坡、泥石流等潜在地质灾害的风险就将触发预警机制,迅速通知居民撤离至安全地带,从而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1.2灾情评估环节
无人机技术正在革新灾害监测和救援领域。相比传统的人工勘查,无人机能够快速获取灾区实时影像,结合卫星遥感和三维建模等技术,实现对灾情的智能分析评估。
2023年夏天,在应对台风“杜苏芮”引发的华北地区洪水和地质灾害时,应急管理部门迅速组建了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数字化援助团队。在北拒马河东岸,无人机队伍操作旋翼无人机进行高清视频实时侦查,范围覆盖5千米。重点监测大马村、东沙沟村等居民区和工业园区,了解居民状况、水位高度和地表情况等信息,通过使用可见光和热红外技术收集了大量高清视频、图片和三维建模数据,为指挥部提供了实时灾情信息,支持科学决策和高效指挥调度。
1.3搜索救援环节
早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就已经有无人机对灾区进行遥感测绘,无人机可以快速深入危险灾区绘制出精确的地形图;2021年,郑州遭遇极端暴雨之后,当地铁积水问题需要处理时,救援工作者操纵具备全面避障功能的无人机深入隧道,成功飞行数百米,这不仅为救援人员清除了道路障碍,还迅速构建了现场的3D模型,为复杂环境的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多种类型的无人机系统,我国在2021年完成了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这是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项目在全国建设了12个航空应急测绘基地,实现起飞后4小时抵达80%陆地及沿海区域。尤其是中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可在900千米外起飞,主要承担大范围的影像快速获取,分别部署在哈尔滨、西安、成都、南宁、武汉、杭州、昆明和西宁8个城市。
除了无人机,还有很多无人化装备也在应急救援中逐渐多地运用起来,这些无人化装备在提高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救援人员的风险。例如,由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与中南大学共同研发的(MIMO)雷达技术,能够对人体目标进行有效识别与精确定位。2022年4月在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中,MIMO雷达技术帮助救援队伍准确识别并准确定位了三位受困者的具体位置,为救援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1.4运输保障环节
物流调度、无人机投送等新技术让救援物资的运输变得快捷高效。以2023年华北地区暴雨救援为例,无人机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依然能够稳定作业。北京房山区,救援人员操控着装有卫星通讯设备、移动电源、对讲机等约35公斤的无人直升机,在700米的高空飞行,共计行驶27.22千米,花费63分钟,直升机在持续的暴雨和浓雾中越过了7座山丘,最终准确无误地将物资投放到预设目标。在河北省涞水地区的救援行动中,专业救援组织采用了多台无人机连环协作的配送模式。通过高效的调度和精准的飞行控制,完成了超过50次的往返飞行任务,成功将上百个物资箱送达指定地点。截至8月11日,累计飞行73架次,总飞行里程达到863千米,总飞行时间长达2322分钟,共运送物资867.5公斤,为北京受灾严重的门头沟区、房山区提供了基本生活和医疗支援,有效缓解了灾区的困境。
1.5协同指挥环节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各救援部门之间实现了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指挥调度,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引入,使得各环节的信息可以进行高效整合和集中汇总分析。以南京市为例,其“181”信息化平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平台集成了八大关键子系统,包括网格化的风险预防体系、智能化的预测警报机制、数字化的应急预案、可视化的指挥协调系统、共享化的处理资源平台、规范化的监管执法系统、数据化的考核评估体系,以及融合化的信息交流网络。此外,平台还配备了一个集成式终端,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81”信息化平台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生产综合网络体系。该体系覆盖了从风险预防、预测警报到应急响应、资源调配、执法监管及后续评估的全过程,确保了救援行动的迅速、准确和高效。尤其是该平台打造了一个智能感知网络,能够实时监测灾害动态,工作人员可通过南京应急直播平台与移动设备实现实时连接,确保救援指令的即时传达与执行,极大地优化了救援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提升了救援行动的整体效能。
二、新技术应用在救援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新兴技术在应急救援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其落地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技术和非技术方面的挑战和制约因素,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
2.1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首先,每一项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灾情识别虽然可提高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但受算法模型、训练数据等因素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仍可能出现识别错误;无人机、机器人等搜救装备虽然可避免人员伤亡,但其续航能力、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等方面有待提高。此外,单一技术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多种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才能发挥出整体的最大效能。但不同技术的兼容性、互操作性如何保证,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共享和协同仍是一大挑战。
2.2人为因素的制约
除技术层面的挑战外,人员培训、利益导向等也是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制约。由于救援人员队伍发展迅速,大部分新队员普遍缺乏新技术培训,对新装备的操作使用经验不足,难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效率。同时,救援机构中新技术管理和运维人才匮乏,新旧模式的平稳过渡亦存在挑战。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救援部门对新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固化思维和惯性思维。
2.3与传统模式的耦合诉求
新技术的应用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如何在保留传统模式经验和优势的基础上,整合新技术以提高救援整体水平,需要双方进行耦合创新并建立顺畅的衔接机制。这不仅需要加强新旧模式的无缝对接和协作,更需要推动理念、文化和体制的深层次变革,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的赋能和推动作用。
三、创新应用案例剖析
3.1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智能灾情评估
在过去的两年中,广西的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洪涝灾害高发,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广西遥感机构借助全天候遥感技术,即SAR(合成孔径雷达),整合三维地形、植被、交通、水系和居民地等地理信息数据,对2019年和2020年桂林市临桂区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区域进行了重点监测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为未来的洪涝灾害预警、风险评估、紧急救援、灾情分析和灾后重建等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案例集成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雷达、激光、5G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数据源,与传统地面站观测资料融合、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智慧感知体系,实现了对受灾区域损失的快速精确评估。
3.2 基于VR/AR的仿真系统应用
随着近年来VR技术的发展,VR虚拟现实技术在急救教学中的应用越发重要,将VR技术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智能性的虚拟救援实训场所,搭建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应急救援训练系统,配置相应的设备,有效解决应急救援培训教学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
3.2.1 基于VR/AR 的应急救援仿真培训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推出航空应急救援仿真培训系统,该系统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真实案例数据构建场景,模拟多种救援场景,为救援人员提供高度临场感和互动性的培训体验。
3.2.2重大赛事救援预案推演与验证系统应用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比赛期间,在科技冬奥项目等渠道的支持下,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起将航空与虚拟现实(VR)技术融合,研发了“冬奥航空救援预案推演与验证系统”,并且基于系统持续开展机队部署优化、救援预案制定与验证等研究和应用。
系统中构建了16000平方千米的三维虚拟场景,涵盖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崇礼两个赛区,高山滑雪中心、云顶滑雪公园、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5个主要赛场,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北医三院延庆院区和河北华奥医院3家冬奥会定点医院,11个起降点及医疗站停机坪,以及2个机队3种型号的7架直升机。
上述案例展现了新兴技术在提升救援预警、评估和培训的精准性、高效性和实战性方面的巨大潜能。关键创新点包括大数据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多源数据集成、虚拟现实仿真等,而这些技术在灾后搜救救援等其他环节同样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这些成功范例启示我们,新技术与救援实战的深度融合,需要持续的创新探索;多种新技术的协同集成,更能发挥整体的最佳效能;创新应用需立足于提高救援质量和效率,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至关重要的地位,持续推动新旧模式的融合创新,推进理念、技术、机制的全方位变革,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应急救援的现代化水平。
四、对策建议
4.1推动应急技术研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聚焦地震和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冰雪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特殊场景火灾、危化品安全事故、矿山(隧道)安全事故、紧急生命救护、家庭应急等场景应用的重点安全应急装备,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应急装备供给,提高灾害事故防控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加强对应急管理领域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根据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实际情况,明确应急核心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
4.2制定新技术应用指南
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新兴技术在应急救援各环节的应用指南,对不同阶段的应用重点、程序和要求进行规范。各单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路线图。同时加强新技术应用的经验总结和交流互鉴,发现成功范例并加以推广复制。对于新技术创新应用项目应设立评审和奖励机制,激发创新动力。
4.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引进新技术人才。高校应设立相关应急技术专业,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和救援人才。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与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新机制。政府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急需的应急技术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同时加大在职人员的新技术培训力度,提升新老员工的新技术适应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兴技术在应急救援全流程中的应用现状、面临的主要挑战,深入探讨了创新应用案例,最后就推进新旧模式融合创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新兴技术已在应急救援的预警监测、灾情评估、搜救营救、运输保障、指挥协同、培训等环节得到广泛应用,体现出技术融合集成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无人化程度日益加大等显著趋势。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创新实践有待深化,应用潜力仍需要进一步挖掘。
(来源:中国应急救援 作者:马圣奎、魏建民、孔令聪)
国防动员系统参与处置事故(事件)信息(9至10月)
◎9月1日,徐汇区龙南五村一居民家中燃气泄漏事件。
◎9月2日,浦东新区浦东北路庭安路路口一管道化学品泄漏事件。
◎9月5日,徐汇区广元西路一学校异味事件。
◎9月14日,嘉定区南翔镇民主东街一银行燃气泄漏事件。
◎9月17日,静安区平型关路一小区门口燃气泄漏事件。
◎9月22日,杨浦区政旦东路一居民家中异味事件。
◎9月22日,宝山区蕰川路一工厂仓库火灾爆炸事件。
◎9月23日,杨浦区政旦东路一居民家中复测异味事件。
◎9月23日,浦东新区顾高公路一厂房火灾爆炸事件。
◎9月24日,普陀区中山北路一居民楼燃气泄漏事件。
◎9月24日,宝山区泗塘八村一居民楼燃气泄漏事件。
◎9月25日,宝山区南蕰藻路长临路路口一窨井盖化学品泄漏事件。
◎9月25日,青浦区沪青平公路诸光路路口一管道燃气泄漏事件。
◎9月26日,宝山区大康路一居民家中异味事件。
◎9月26日,黄浦区瞿溪路一居民家中异味事件。
◎9月27日,闵行区景谷路一居民楼燃气泄漏事件。
◎10月6日,浦东新区华东路创新中路路口一车辆化学品泄漏事件。
◎10月6日,宝山区月城路一居民区异味事件。
◎10月7日,宝山区长江路一医院化学品泄漏事件。
◎10月9日,长宁区镇宁路一居民家中燃气泄漏事件。
◎10月10日,宝山区泗塘四村一居民家中燃气泄漏事件。
◎10月10日,宝山区宝绿路一商户异味事件。
◎10月10日,闵行区江桅路一小区异味事件。
◎10月12日,长宁区虹古路一居民家中异味事件。
◎10月15日,奉贤区程河浜路一工厂火灾爆炸事件。
◎10月20日,浦东新区一地铁站异味事件。
◎10月21日,长宁区中山西路一酒店门口异味事件。
◎10月22日,青浦区化学类其他事件。
◎10月23日,闵行区金辉路一学校异味事件。
◎10月24日,嘉定区宝安公路一小区异味事件。
◎10月24日,长宁区延安西路一居民楼异味事件。
◎10月30日,闵行区都会路一小区地下车库异味事件。
国防动员系统参与处置案例
★ 徐汇区广元西路55号异味事件
9月5日14时04分,徐汇区广元西路55号(上海交通大学)有异味,消防与燃气公司人员到达现场后进行了检查,未发现燃气管道,排除了燃气泄漏的可能。
化救队伍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根据报警人描述,当天上午9时30分左右陆续有人闻到异味,主要集中在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新建大楼门口及大堂附近。化救队员使用六合一及VOC检测仪,与消防、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开展巡查,最终确认异味来源为该楼台阶处残留的液体痕迹。经查看监控,得知该痕迹为4日上午某工程队在对该楼进行除锈作业时不慎洒落导致。后经消防队员用水冲洗,异味明显减弱。
(来源:上海市民防防护救援中心)
★ 静安区平型关路669弄燃气泄漏事件
9月17日21时32分接静安区总值班室指令:平型关路669弄小区门前附近闻到异味,疑似煤气泄漏,请静安区国动办到场支援。
21时56分,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对小区周边巡检排查。经仪器测定,在一燃气管道处测得甲烷31%LEL,判断存在燃气泄漏,通知燃气公司尽快检修后,应急人员于22时42分撤回。
(来源:上海市静安区国防动员办公室)
典型事故案例
★ 内蒙古鄂尔多斯亿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9·7”重大高压气体泄漏事故
2023年9月7日,内蒙古鄂尔多斯亿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气化车间发生高压气体泄漏事故,造成10人死亡、3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事故管道远传压力变送器位置违规变更,主管道与放空火炬管线连通处以及就地压力表和远传压力变送器引压短节管严重堵塞,就地压力表和远传压力变送器显示失真,作业人员在主管道内介质压力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拆卸阀盖操作,导致管道内高压粗合成气瞬间泄漏喷出,现场聚集的人员从高处平台坠落至地面,造成群死群伤。
★ 德国路德维希港巴斯夫化工厂火灾爆炸事故
2016年10月17日,德国路德维希港巴斯夫总部的化工厂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6人重伤、2人失踪,此后一年,死亡人数升至5人。爆炸最先发生在路德维希港的一条连接港口和油库的供应线上,随后大火蔓延至其他设备,大火还导致邻近的蒸汽裂化装置关闭。事故原因是:承包商人员在使用角磨机对管道进行切割作业时割错管道,切割产生的火花引燃管道内残留的丁烯混合物,继而引起爆炸火灾。
(来源:应急管理部网站)
红外多光谱气云成像系统
红外多光谱气云成像系统针对有毒有害气(液)体泄漏后性质难以分辨的问题,围绕化工园区、石化企业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需求,采用红外多光谱分析技术,可对事故现场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的组成、性质、数量等进行检测、分析,有效探测距离3000米,实时生成检测结果并同步将数据信息传递至现场指挥部进行预警。并在预警的同时,做出爆炸上限、爆炸下限、致死边界、半致死边界、安全边界预判,为应急指挥救援方案提供决策支持。